第21章【安史之乱21】 (1/3)

从愤怒中挣脱出来的安禄山热情地迎接史思明归队,拉着他的手说“你能够回来,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事后,心有余悸的史思明对手下人说“如果我早些出来见安禄山,恐怕就和哥解一同被斩了。”

史思明正是凭借对安禄山脾气秉性的极度了解才得以逃过这场血腥的杀戮。安禄山颇为倚重史思明所以对他竭力拉拢,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他。

不过范阳的将士们还是嗅到了一丝异样的气息,因为自从八月份以来,安禄山变了,变得格外的好!

伙食改善了,好吃的,好喝的应有尽有;生活改善了,除了及时足额发放军饷外,还时不时地发点奖金。

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对你好,要么是良心发现,要么是图谋不轨,往往后者居多,因为一切都是要偿还的,眼前的繁花似锦不过是对未来的透支,可是绝大多数人领悟到这些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正巧安禄山留驻京城的奏事官从长安返回范阳。他的到来无疑点燃了那根连接着威力巨大的炸药包的导火索!

安禄山随即征召诸位将领议事。这些将领们不会想到从他们跨入帅帐的那一刻起人生轨迹连同历史进程都会偏离原来的轨道。

安禄山将圣旨高高地举过头顶,铿锵有力地说“如今得到皇上密旨,令本帅率兵入朝讨伐奸贼杨国忠。诸君从速起兵。”

会场里静得可以听得到心跳。将领们惊愕得面面相觑,但是没有人敢多说一句话。

虽然那道所谓的圣旨真假难辨,但有一点是无容置疑的,这道圣旨仿佛是一把悬在将领们头顶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

十一月初九清晨,范阳城外校军场内旗帆招展,鼓声如雷,战马嘶鸣,军士众多。整装待发的十五万大军即将给予和平日久的唐帝国致命一击。

这是一支由汉族、同罗、奚、契丹、室韦等不同民族组成的多民族部队,也是一支长期经受战争洗礼的精锐之师。

安禄山用力拔出自己的佩刀。一缕朝霞映照在锋利的刀刃上。闪着慑人的寒光。他将佩刀高高地举过头顶,大声喊道“诛杀杨国忠,清君侧!”

“清君侧”是军事叛乱中惯用的政治伎俩。早在七百多年之前,西汉帝国吴王刘濞等人发动七国之乱时便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汉景帝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将自己的恩师、削藩政策的倡议者晁错送上了黄泉路。晁错的死不仅没有熄灭叛乱的烽火。反而让叛军看到了朝廷的软弱。汉景帝此时才完全明白“清君侧”不过是“清君”的借口。

安禄山打着“清君侧”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百姓,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和支持者,因为奸相杨国忠早已惹得民怨沸腾。

安禄山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镇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卫平卢。两人留守后方,接应粮草。大同军使高秀岩镇守大同。牵制河东军。

踏上南征之路的安禄山为吉凶未卜的前途感到一丝深深的不安。虽然他为这次叛乱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可是他也知道面前的这条路绝不会平坦,从迈出第一步起便再也无法回头。

一个隐忧一直在安禄山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兼任河东节度使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还不能像控制范阳和平卢那样控制河东镇。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河东镇所属部队发生了严重分化。大同军使高秀岩等将领坚定地站在安禄山一边,可更多的将领却陷入犹豫之中或者索性站在安禄山的对立面。

为了解除南下后的后顾之忧,安禄山派遣大将何千年、高邈率领二十名奚族骑兵疾驰向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