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1/3)

明月照故乡 li晓亮 1823万 2021-04-18

一转眼之间过去了三个年头了。在农忙的时候,杨凤姑就回到望家山,将孩子的吃饭问题交给房东老人家。她在家里忙着做饭。就是播种、薅草也要请工,一请就是十几人,在一两天的时间内把几十亩地都种上,或者在锄草的季节,也是这样。

原来在大集体的时候,有人召集分配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现在各家单干,只能换工,就是邻近的人户凑集几十人,今天在张三家干活,明天到李四家劳动。

集中劳动,主人家要管两顿饭。早晨都是从自己家吃了早饭,赶过来,中午一起吃饭,晚上收工后一起吃饭,然后大家摸黑各自回家。这样的日子杨凤姑就要从镇上回来,就是做好两顿饭。

在这个季节,大家一起打牙祭。主人家必须有一道主菜是腊腿子、腊排骨炖土豆火锅,还有懒豆腐,还有竹笋炒腊肉,再弄几个青菜、黄花、木耳之类的小菜,苞谷米饭管饱。杨凤姑还能在镇上买一袋大米,或者面粉捎带回家。让大家吃顿大米饭,或者面条、包子,也算是让山里人开开眼界。所以,大家都乐意到望家干农活。

大山里的农户多是坡地,连成片的坡地要是两三个人劳作,很吃力,整天见不到什么成效,只有十几个人或者二十几个人排成一排,从下往上劳作,一天或者半天就能把一面坡地耕作完。特别是到了薅草的季节,一人一把薅锄,十多人往上除草,松土,提苗。还有一个锣鼓人,头缠白色毛巾,腰间挂一杆长旱烟袋子,手敲一面小铜锣,站在队列的前面不到五米的地方,一面敲锣一面后退,高声演唱山里的歌曲

早晨来时雾沉沉,只听锣鼓未见人。双手拨开云和雾,满山都是种地人。

人们就开始在苞谷地里薅草,听着锣鼓匠人的歌词,按着小铜锣敲击的声响,忘我地劳作。他们一口气在锣鼓匠人的指挥下,从山下往上薅出一行苞谷苗。

每到这时,杨凤姑在厨房里听到山坡上传来悦耳的锣鼓歌声,心里很欢畅。她也跟着锣鼓的节拍切菜炒菜,炖腊腿子,一两桌子的饭菜就做好了。到了吃饭的时候还能温一壶包谷烧酒,让劳作的人喝一杯,这个时候大家劝酒敬酒,各自根据各自的酒量,能喝多少算多少,大家都拿捏着量,不能喝醉,还要劳动。

只要这几天过去,望进财要到别人家里去劳作,给别人还工。杨凤姑还是返回到镇上,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她在孩子们上学的时候,还能在镇上大街小巷收捡些被遗弃的塑料纸、罐子、包装盒之类的东西堆放在大院里,然后分类,出售给废品回收站。一天还能捡几块钱。如若运气好的话,有时还能一天捡到几十元钱,这比有工作在镇上上班的人工资还要高得多。就是有些不体面,被小镇上的人称为“捡垃圾的人”。一天也很辛苦,早晨起来,给孩子们做早餐,还要喂鸡喂猪,然后等孩子们上学了,就提着一个蛇皮袋,在街上捡别人丢弃的易拉罐、废纸、塑料瓶,捡到两口袋之后,就挑回来,在空闲的时候就分类出售。

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也很充实,精力充沛,四十岁不到的女人也正是干活的时候,也闲不下来。她要为生计奔波,为孩子的前途奔波。尽管如此,这比在望家山的山坡上整日劳作要好得多,起码一出门,路要平坦一些,不比望家山一出门就是上坡下坡,还要肩挑背驮。在镇上捡垃圾,每天都有收入。在望家山,只有等到秋收之后才有收成,山高路远,一时不能变出钱来。杨凤姑不像镇上的居民,放不下架子,还要一点面子,捡垃圾有点丢人现眼。这恰好成就了她,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时间长了,这个小小的镇上的人都认得这个捡垃圾的女人,要是有一天突然看不见杨凤姑在大街小巷捡垃圾,人们还要相互打听,这个“垃圾西施”到哪里去了呢?今日怎不见她来捡垃圾,收废旧的瓶瓶罐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