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长城 (1/3)

明朝小刁民 孤君道 1984万 2021-04-11

第二百二十五章长城

历城巡抚衙门后院,酒菜上桌,很标准的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宾客双方意见相合,相互吹捧恭维,一片融洽气氛中敲定一些事情。

而此时的宣大总督驻地所在阳和口,正进行着一场例行动员与即将举行的会议。

大同镇总兵、征西前将军周尚文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在这个例行秋防的时间里,依旧驻扎在长城前线,防备俺答可能发起的进攻,更要策划焚烧草原、断鞑骑草料的例行军事活动。

秋后天高气爽,边塞各镇都有派小股骁骑出塞,放火焚烧草原的传统。将长城北二百里范围内的一切可供战马食用的枯草烧干净,增加鞑骑进攻的成本,也有驱散闲散牧民的效果。

边塞就这样,你不驱散那些牧民,那些人扎根下来就成了牛皮癣。

长城南北范围内的降雨充沛,虽然以丘陵地形为主,可降雨比更北的草原要多得多。长城修建地址的选择首要条件不是地形,而是降雨线。长城就是一条分割线,南端是年平均降雨量二百毫米,北端就不行了。

降雨充沛与否直接决定农业收成,如果长城北降雨充沛适合农耕,那长城一定会往北推。只要地理适合农耕,那就能站稳脚。

长城的修建是充满曲折的,不能说老祖宗多聪明,能判断出年均降雨。这是无数战争、尸骨堆砌出来的长城。太北,因农耕出产跟不上战争消耗,被人打回来;太南,敌人占据降雨充沛之地而强盛起来,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打下、收复。

所以不断的拉锯战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一代代尸骨铺彻下来,修建出又不断的改迁的现有长城,就那么神奇的成为了一道降雨分割线。

而这场拉锯战的胜利者,不言而喻。

决定长城修建地址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分割线,其次就是地势,根据地势变迁进行合理的布局,最大化的减少防守面积、增加单位防御点内的守军密度,种种选择为的就是降低防守成本和防守效率。

而老将周尚文,在此时的九边将士、边民、中枢看来,就是一道活着的长城。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世袭从三品指挥同知。十六岁袭职时,就率几十骁骑屡屡出塞作战。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置鐇反叛时,周尚文守卫黄河渡口,假意参与反叛,一举擒获叛官丁广等,使得叛军混乱、惊慌,没能卷起雪球就被攻灭。

经众人推举,周尚文担任西安后卫卫掌印。后因御史刘天和弹劾镇守太监廖堂失败,周尚文受株连下狱。周尚文被拷打用刑,逼他招供刘天和罪行,周尚文始终不承认刘天和有罪,很久后才获释。

在这里请记住刘天和这个湖北麻城人,这人两年前病死,死前是兵部尚书、提督京营,赠少保,谥号庄襄。和所有崇祯朝以前的兵部尚书一样,刘天和在地方上也有嫡系部队支持。而他的嫡系部队,就是大明西北边军集团。

他这个兵部尚书保证西北边军集团的利益,再向中枢保证能控制住西北边军集团,这就是一个兵部尚书的最根本任职要求。

而一个有谥号的兵部尚书,在崇祯朝以前的兵部尚书,都是大明最牛兵部尚书之一,每一个人,都能称之为传奇,是与同时代无数同辈、后辈人竞争爬上来的,更经历过战争洗练。

很显然,周尚文与刘天和的交情经历过牢狱磨练,是同生共死的文武结合例子。刘天和能坐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这不是本人有能力就可以的,必须有强力军队支撑。而这个支撑者,就是周尚文。

那次牢狱之灾后,周尚文提拔为阶州即武都守备,任期满后升甘肃都指挥佥事,任甘肃游击将军。